【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张志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坛发表演讲
2021年4月10日晚,应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张志学教授在廖凯原楼437报告厅以《组织韧性的来源与作用》为主题发表演讲。本次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主持,副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田凯教授担任评议人。学院党委副书记句华教授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志学教授在香港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国际学术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主席。张志学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企业领导与文化、谈判与冲突处理、团队过程、组织转型与创新等。
张志学教授首先分析了组织运行的逻辑。他指出,传统组织理论将组织内部的整合和执行与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调整作为两个独立的主题进行研究,不利于解释组织韧性。他运用认知心理学理念,将组织内部与组织环境进行统合,以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作为关键变量,引入心理学分析工具对组织理论进行重构与编排。在此基础上,张教授讨论了组织韧性的基础。他引入华为公司的案例,通过介绍其发展中数次遇到挑战并成功应对的历史,提出了华为组织韧性的基础。一方面,组织韧性来源于组织能力。他总结了该公司四方面组织能力优势,即目标的共享性、人员的多样性、结构的严密性、文化的牵引性。另一方面,组织韧性来源于人员韧性。他通过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个人经历,系统分析了创始人韧性在人员选择、制度设计等方面对组织韧性的积极影响。
接下来张教授由组织韧性转入个人韧性。他指出,韧性来源于砺炼。个人成长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挫折与困苦。个人从坎坷的经历中寻找积极意义、从严峻的考验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韧性来源于坚毅。坚毅代表了个体依靠强大动机完成长期目标的品质,大量关于领导者的研究表明,坚毅可以预测挑战性领域中取得的成就;韧性来源于惯例。惯例是刻意形成的具有重复、规律性的一系列行为,实验证明,惯例有助于个人应对压力,维持韧性。张志学教授进而总结了中西方企业管理者信念的异同。他认为,企业高管的信念对于组织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认命变运”的信念有助于塑造组织韧性。
随后,张志学教授将组织韧性的分析视角由企业转向公共部门。他分享了近期调研发现的“温州韧性”案例。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温州市因与武汉市有密切的人员往来受到强烈冲击,温州市委市政府通过组织动员公务员志愿防控、公共宣传形成公众目标认同、政企互动提升组织生产力等措施,实现了2月18日后无新增病例的成绩,并形成了政府平衡防控与发展、社会坚守文化规范、企业秉持企业家精神的三元互动“温州经验”。
通过温州案例中公共部门体现出的组织韧性,张教授讨论了韧性中国的问题。他通过对比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原子弹、计算机商品化、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发展路径及中美两国新冠疫情后防疫成果与经济复苏的成效,认为中国在经济与生产等领域展现出明显的韧性。新时代构建韧性中国应包括全力以赴实现若干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教育中将培养人的创造力作为重要目标、全社会励精图治谋发展、自上而下的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创新有机结合等发展路径。
田凯教授对张志学教授的演讲进行了评议。他认为,组织生存、组织环境与战略、组织能力是组织理论中三个核心的研究主题,张志学教授通过组织韧性把这三个主题贯穿了起来。挑选有韧性特质的管理者和雇员对于塑造组织韧性非常关键。韧性对于国家和政府组织也极为重要,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韧性中国”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燕继荣教授对张志学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韧性是综合组织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问题,个人、企业、国家都需要抗打击能力,韧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组织韧性的来源可归结为五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高瞻远瞩的判断、脚踏实地的态度和自信、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经历、敏感的危机意识。他借用张志学教授使用的惯例概念,叮嘱同学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更好的韧性行稳致远。燕继荣教授代表学院为张志学教授颁发了授课专家证书。
同学们与张志学教授就领导者个人韧性、当代大学生韧性构建、当代中国企业韧性特征、领导者与制度韧性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