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2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张静教授在北大公共政策讲坛发表演讲

  2021年10月16日晚,应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邀请,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社会学系教授张静在廖凯原楼437报告厅以《社会治理中的理论问题》为题发表演讲。本次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MPA中心主任田凯教授主持。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句华教授、MPA中心副主任孙明助理教授参与了本次论坛。

  讲座伊始,张静教授提出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问题。她指出,理论作为一种知识,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经验导向的理论通过陈述一种关系定理,为行动和政策提供知识依据。政治社会学理论认为秩序由政府与社会共同构建,该理论旨在解释冲突的出现及原因。

  接下来张静教授对六个理论问题分别进行了阐释和讨论,并指出了其对社会治理政策的启示。

  一是秩序因何出现。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革命与否的观察发现,国家建制对不同政治势力的吸纳能力和对社会的渗透力,是持续稳定的关键。因此,排斥引发冲突,吸纳加强社会整合。这里的政策启示是防止重要某些社会类别被排斥在体制之外,产生激化对立。

  二是不确定性提高治理成本。通过对农村社会典型冲突的观察发现,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利益政治模式与法律衡量模式两种解决模式。前者以力量对比和较量为解决冲突的关键,后者以制定规则和秩序为解决冲突的关键。前者较后者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极大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这里的政策启示是强化系统化的规则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三是青年群体的不稳定性。通过对95后青年群体反抗资本压榨思潮的观察发现,青年群体具有无资源、社会交流频繁、地位尚未分层、利益尚未分化及固化等特征。因此,教育体系深刻塑造了其身份与阶层预期,社会冲突即出现在社会无法满足预期时。这里的政策启示是调整教育结构,重塑青年的身份与阶层预期。

  四是传统中国治理理路。中国传统社会双重治理结构以上下分治的士绅双轨制为基础,以统一文字、科举制、流官制等为制度保障。传统社会通过保持精英观念和组织统一,建立了社会公正的纠错机制。这里的政策启示是应当完善维护社会公正的机制。

  五是传统共同体控制式微。传统共同体社会是围绕亲密的地方和个人关系构建的,而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共同体等级伦理不再以年龄或内外为基础,而是以成就为标准;治理规则也不再是关系导向,而是以行为为标准。这体现了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的抽象化。这里的政策启示是建立适应流动社会、针对行为而非关系来辨识的公正机制。

  六是国家认同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民国时期天津码头工人没有民族主义障碍的观察发现,个人身份认同是在具体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产生,而非文化或阶级特性决定。随着民国初期国家提供公共品的失败,民工更多依赖身边的组织生存,其身份认同并非源自国家。这里的政策启示是国家与公共组织通过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会弱化血缘和地缘及个人的利益关联纽带,因此可以通过绩效提供合法性支撑。

  张静教授指出,排斥将产生冲突,不确定性刺激冲突,结构预期和实际地位的不匹配引发群体不满,中层组织功能消失提升基层治理成本,社会流动性增加会削弱传统共同体控制力,国家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会影响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田凯教授对张静教授的演讲进行了评议。他指出,当前的社会治理研究多在对策层面考虑问题,社会治理政策存在摇摆与冲突等短期性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对社会治理的深层次理论逻辑缺少分析。张静教授深入分析了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以清晰的结构、严谨的表述、详实的案例,解释了社会冲突的根源,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张静教授从现象观察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也值得MPA同学学习和借鉴。

  讲座最后,同学们与张静教授就利益政治模式中力量对比的具体形式、不同国家的政治吸纳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