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燕继荣、李修科丨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之维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10期,此为简编转载。

 

摘要: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系统性社会变革。在现代化逐渐向全球扩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中国作为后来者,成功推进和拓展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然而,在解释中国现代化成就的国际学术讨论中,政治的作用通常被忽略,或者被“中国特色”一笔带过。实际上,在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的政治分析框架中,以国家现代化为总目标的“使命型政党”“自主性国家”“有为型政府”及其在与社会互动的整体效用下所形成的适应性治理,可以被视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制度原因。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不仅与既有知识体系相互印证,而且在政党建设、国家建设、政府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为后发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镜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使命型政党自主性国家有为型政府适应性治理

 

【作者简介】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发展、国家治理、公共治理、社区治理等。著有《国家治理及其改革》《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政治学十五讲》等,主编《发展政治学》《国家治理评估研究》等。

李修科,政治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理论、民主政治、政治发展和民族政治等。

 

【文章主要观点】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系统性社会变革。在现代化逐渐向全球扩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在近代以来经历的衰颓与农业文明时期的成功形成鲜明反差,直至中国共产党以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以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取得瞩目成就?经济学聚焦于市场、产权、企业、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通常用市场化理论、民营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权理论、人口红利理论等予以解释。这些研究都倾向于把国家宏观政治制度视为给定的外在变量,并没有对制度的要素及其作用予以考察和说明。个别学者虽然观察到了中国政治体制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土地、资本、劳动力、创业人才、科技与全球化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国体制”是这些因素能够产生奇特效应的关键原因,但是,中国政治制度究竟如何保障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说明。

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之维,核心在于阐明其独特的政治逻辑与制度优势。这一维度包含三重关键内涵:首先是根本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构成现代化的核心引擎,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设计,确保改革方向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一。其次是制度效能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政府制度、社会制度,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后是政策导向锚定——政治维度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本质,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之维,本质是“政党-国家-政府-人民”四位一体的治理范式创新。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从政治维度、特别是从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出发,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将中国现代化的经验纳入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的总体效应分析框架中,并进一步解析为使命型政党(mission-oriented political party)主导,构建自主性国家(autonomous state),通过有为型政府(proactive government),实施适应性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现代化事业进步的作用机理,以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贡献。

1.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主导作用

“后发外生”的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需要面对两重挑战:一是要改造中国传统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结构,以适应现代性生长的需求;二是要建构强有力的现代国家机器和政治权威以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以其所具有的革命性、先进性和战斗力而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成为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领导者。在当代中国的“政党—国家”体制政治体制中,作为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主导国家的政治方向,规定国家的政治过程,决定政治价值的配置”。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使其致力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现代化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领导者。

2.自主性国家:强国家能力与拒绝利益俘获

对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因其革命建国的历史路径和党的“初心使命”,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生产方式市场竞争的体制下,保持了“国家自主性”,从而保证中国对外独立自主决定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立场,对内避免被利益集团所俘获,有效追求国家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建设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国家制度,在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3.有为型政府: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向规避

现代化塑造了现代政府,也深刻重构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党和国家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绩效的经验是,既要建设一个有效市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扶持之手”的作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只“扶持之手”要培育和孵化一个有效市场;中国要实现后发赶超式现代化,这只“扶持之手”要以政府的力量加速资本积累、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促进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升级换代、实现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推进国家均衡发展战略。

4.适应性治理:开放性和适应性的政策过程

“使命型政党”“自主性国家”“有为型政府”共同构成中国宏观政治结构,这一结构的整体效应和政策实践有助于“国家意志”的形成和国家发展意愿的落地生根。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在政策领域表现出很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体现出中国政治制度的韧性和治理的适应性,这归功于政策过程的“三个结合”:在政策议程设定中,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结合;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在公共政策创新中,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中国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的关键经验在于:强化政党领导力与自我革新、建设“自主性国家”并平衡内外关系、构建法治高效的“有为型政府”、保持制度韧性与改革创新的适应性治理,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推进现代化的长期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以超大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成为人类现代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就惊人,中国政治体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之维,即“政党—国家—政府—人民”四位一体的治理范式创新,突破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与社会割裂的困境,通过制度化的政治整合实现发展动能聚合,为后发国家提供了非西方化的现代性方案。这一维度不仅可能定义中国道路的特质,更有可能重构现代化理论的认知坐标系。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