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强、燕继荣*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科技发展6个领域构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新时代以来,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存在,“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态势并未改变;(2)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且南北发展不协调状况进一步加剧;(3)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往往低于东部地区,而北方地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低于南方地区;(4)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和科技发展4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而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2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下降趋势;(5)综合考虑各地区综合发展度和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呈现“高发展,高协调”的特征,而西部地区呈现“低发展,较低协调”的特征,空间差异化特征明显。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协调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
卢志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雅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协调发展、县域发展与治理等。
燕继荣(本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发展、国家治理、公共治理、社区治理等。
【论文主要观点】
新时代以来,我国四大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存在。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综合发展度来看,四大区域的综合发展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综合发展度远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特征,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此外,东部地区综合发展度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而与东北地区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对此,需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四大区域”高质量发展。
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且南北发展不协调状况进一步加剧。从综合发展度来看,南方地区综合发展度高于北方地区,且南北综合发展度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南北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南北发展不协调状况加剧。对此,可以通过谋划南北协调发展经济带、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等路径,加强南北联动,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从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来看,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也具有空间异质性,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往往低于东部地区,而北方地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低于南方地区。对此,需要激发区域内生动力,加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此外,从评价区域协调发展的6个具体领域来看,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和科技发展4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而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2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对此,应积极推进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
此外,综合考虑各地区综合发展度和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呈现差异化特征。新时代以来,尤其从2017年以来,东部地区呈现“高发展,高协调”的特征,中部地区呈现“较高发展,较高协调”的特征,西部地区呈现 “低发展,较低协调”的特征,东北地区呈现“较低发展,低协调”的特征。同时,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的综合发展度和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水平均较低。对此,仍需完善各项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本文原载于《城市发展研究》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