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罗祎楠《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
2024年5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罗祎楠助理教授的专著《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学者如何反观并分析自身的认识实践过程,照亮被“实证思维”长期遮蔽的方法世界。作者尝试以“史观”与“历史质性分析”勾勒这一方法世界的基本形式,以新的方法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转型”“士大夫政治”等经验问题与“治理现代性”“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理论问题。在“反求诸己”的认识实践过程中,“历史”可以获得远比“研究对象”丰富的意涵,为理解自身时代提供更多可能性。由此,本书以“方法”为切入点,讨论了时代变革中“为学”者可能的精神生活。
【作者简介】
罗祎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长期致力于以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路径,探索中国政治文明的历史性发展道路,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世界的创造性转化等问题。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读书》、Modern China、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等中外刊物。
【本书特色】
本书尝试从“认识实践”这一新的分析视域重构社会科学方法论路径,极大扩展了“历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涵。通过对具体理论与经验研究问题的深入剖析,展现出方法论的创新如何激发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想象力,从而可能揭示出中国政治文明从传统到现代发展道路的历史性特质。蕴含于本书“方法”讨论之中的,是对“为己之学”与时代命运关系的求索。本书希望启发学者思考,身处大时代变革中的“我们”该如何在“反求诸己”的学术精神生活中,不断理解自身的角色、胸怀与坚持。
【文本摘选】
选段一:苦难与希望如同历史的双生子,一方总是和另一方相伴而生。因此,历史的前进不会被个人道德或权谋策略所左右,它总是在理想与现实、高尚与卑微的冲突中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个体视角将历史拆解为具体的组织、个人或制度的理性,却无法看到超越那些具体“存在者”的历史整体。当研究者沉迷于人物的悲喜剧或王朝的兴衰史时,他们恰恰忘记了,那只是历史整体性的一种表象。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这一点,那么当我们“观”历史时,就不会只是从中抽取某些理想人格作为“学习榜样”,也不会只是感慨历史的是非成败如何在后世重演。当鲜活的历史人物在我们眼前再次呈现时,他们的理想人格将焕发出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他们作为正面人物的形象,而是源于他们启发了我们对自身时代问题的创造性理解。
历史告诉我们,当人类文明面对充满分歧的时刻,“现代性”政治所主张的敌对、排斥、清除与占有并非解决分歧的唯一答案。真正的答案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因“实事”而“求是”的实践历程中体味:“政治”大概不只是关于理念、利害或者权力的争夺;也许“政治”可以更多地意味着如何在纷乱复杂而又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角色、胸怀与坚持。
选段二: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也恰恰源于身处其中的人们那面向“未来”又践行于“现在”的创造活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关节之处并不是转化出什么具体的文化产品,而是“为学”者在永无止境的实践历程中逐渐理解如何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创造性”并非止步于获得某个“新”的知识并论证其可推广性。在实践方法论中,没有一种固定的知识可以成为研究的出点。“认识实践”乃是我们不断地选择研究“出发点”,进而将这种“选择”再次视为自觉超越的“惯常”。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无尽过程中,永远的“出发点”恰恰在于,我们要不断地将某种具体的“出发点”置于实践中来给出反观与分析。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