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刘颜俊、廖梓豪: 人们如何挑选政治信息?——政治传播学视角下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摘要:作为政治传播学的经典和核心理论之一,选择性接触是指人们选择与自身政治信念和立场相近的信息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带来信息爆炸,人们的信息接触愈发具有选择性,对政治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引起该领域研究的新一波发展。本文基于选择性接触领域的重要和最新研究,对其概念界定、成因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的理论进展及存在的争论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本文重点分析和总结了影响选择性接触程度的个体、群体和信息环境三个层面的因素,并讨论了该领域尚待回答和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选择性接触;动机性推理;政治知识;情绪;媒体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颜俊助理教授

本文主要观点:

  人们的信息接触具有选择性。政治生活中,人们选择与自身既有政治信念、立场和观点相近的政治信息的行为,即所谓选择性接触。“沟通是政府的神经”,理解选择性接触对把握沟通在政治运转中的角色,促进公民理性参与和包容多样观点,形成拥有基本社会共识和底线的政治共同体与治理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政治传播学视角,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围绕选择性接触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形成的重要和最新研究及相关争论,并指出了一些有待深化研究的领域和议题。特别地,本文重点归纳和讨论了影响选择性接触的个体、群体和信息环境三个层面的诸调节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或条件的存在,既有政治信念对人们的信息选择行为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各种调节因素以不同的机制发生作用,强化或者削弱了选择性接触。例如,政治知识和意识水平会干预人们在特定议题上政治信念的形成及其强度,从而影响信息选择;人们面对不同的信息数量、处于不同的情绪支配时,也可能调用不同的信息选择标准。正是对诸如此类的异质性效应的学术关注,推动选择性接触研究不断演进,积累了本文所讨论的这些丰富的理论和实证成果。

  挖掘选择性接触的发生条件,有助于我们对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选择,尤其是寻找立场一致信息的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然而,如果在信息选择上同时存在多个调节变量和多种作用机制,这也可能意味着基于政治信念的选择性接触缺乏相对一致的发生条件,会随个人、群体和信息环境层面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这可能也是选择性接触研究随着对调节因素的挖掘和更严谨实证技术的采用而日益碎片化的部分原因。另外,目前的研究多将选择性接触作为因变量,探究导致其产生、程度差异或纠正性干预的条件因素,而对选择性接触的结果和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例如,人们对不同媒体类型、信息内容或报道方式的选择性接触会对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宽容、协商意愿等方面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存在影响,其发生的条件或范围又是什么?未来的研究可对这些问题给予更多关注,或对选择性接触研究中已积累的分析视角和条件因素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整合性努力。

  本文原载于:《北大政治学评论》第12辑。

原文链接:人们如何挑选政治信息?——政治传播学视角下的选择性接触理论-中国知网

  

【作者简介】

  刘颜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公共治理研究所、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政治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比较与中国政治、世界政治、政治心理与行为等。

  廖梓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研究领域包括公共舆论、不平等和分配政治、社会福利政策等。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经验评估”(项目号:16JJD810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计算社会科学背景下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变革研究”(项目号:19BZZ010)、 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一般项目“社会信任的制度来源”(项目号:YBXM 202105)的资助。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