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10月29日,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张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代莉平、院长曾向红一行访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院党委书记李杨会见西南政法大学代表团并在廖凯原楼召开座谈会,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出席座谈会的有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重庆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类延村,副教授王山,教师李修科、刘元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务部副部长黄璜,长聘副教授孙铁山、刘伦,助理教授罗薇。座谈会由李杨主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杨主持
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此次两院合作既是双方共同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又是落实今年3月重庆市与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两校在超大城市治理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郭琳、张震、代莉平分别致辞,对两院合作寄予厚望。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郭琳致辞

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张震致辞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代莉平致辞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双方院长燕继荣与曾向红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在随后举行的城市治理研究研讨会上,两院学者代表围绕城市治理现代化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了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双方院长燕继荣和曾向红代表各自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孙铁山长聘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双方的合作研究可以围绕重庆超大城市治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三方面展开。上述三个合作方向重点响应三个相互叠加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将重庆与成渝地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场进行深度剖析。首先,在超大城市治理领域,双方可以聚焦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独特市情,共同探索以“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治理新路径,系统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变革与体制重塑,提升应对巨大空间尺度和高度社会异质性挑战的能力。通过与北京等超大城市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为不同类型超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提供多元借鉴。其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方面,可以从着力破解区域内部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双核”竞合关系等关键难题出发,并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先进经验,共同研究推动成渝地区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体制机制创新方案。最后,在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方面,研究如何依托成渝地区的区位与产业优势,构建一个开放、创新且深度融入全球分工的内陆经济增长极,系统性探索打造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大后方的实施路径。通过对此进行长期、伴随式的跟踪研究,双方合作不仅旨在产出前沿学术成果,更期望为中国的超大城市与区域治理贡献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庆经验”与“成渝方案”。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重庆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类延村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院自2024年4月成立以来的建设情况,在平台建设、学术研究、资政建言与社会合作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随后,类延村重点教授重点阐述了研究院聚焦重庆超大城市治理的六大前沿研究领域:一是探索“大综合一体化”在城市多领域的深化应用;二是破解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理论难题,如数字化治理中心的效能提升与人工智能赋能路径;三是应对重庆特有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城乡融合挑战;四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优化社区资源整合与事项清单管理;五是系统构建包含话语、评价与政策在内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六是筑牢城市韧性安全防线。这些研究方向全面回应了重庆作为超大城市在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独特挑战与战略需求,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提供“重庆经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伦长聘副教授介绍了其在城市智能治理领域的研究情况,包括理论构建与方法创新两大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治理数智转型下出现的“见数不见人”、“技术悬浮”等人与技术错配问题,建构了人机协同城市智能治理理论,系统探讨了城市智能治理中的人机协同模式。在方法创新方面,针对当前数智化治理技术对数据背后人的微观行为机制解析与相应人本决策优化不足的问题,基于大量城市人群行为数据,研发了城市人群“环境-活动”基础模型,并拓展应用于基于城市人群行为规律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优化、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评估等治理需求场景,支撑城市治理政策智能评估与优化。关于双方未来的具体合作研究内容,刘伦长聘副教授认为双方可以在城市治理数智化转型、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研究,以重庆相关实践为研究对象,展开深入调研,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与城乡协同发展创新路径。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山副教授围绕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数字政府建设、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政务服务优化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指出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我国乡镇政府进入全面数字化建设阶段,应切实关注乡镇数字政府建设中,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所呈现出来的新机理。同时,在全面推进智慧社会建设过程中,数字弱势群体面临的诸多困境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切实保障智慧社会中的“关键少数群体”的权益,跨越数字应用下的新型“数字鸿沟”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在涉企政府服务方面,应紧扣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关注数字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城市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心”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做到了有益补充,需要关注社会心理服务驱动下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体系创新。对以城市运营商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如何有效的参与城市治理,也是我国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罗薇助理教授的研究旨在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和技术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更加自主、高效和有温度。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探索,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城市治理格局提供实践经验和政策参考。其主要介绍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新型社会组织。通过深入探讨如何培育、发展和监管新型社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二是,新就业群体。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社会协同,保障他们的权益、改善社会保障,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特别是要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新就业形态带来的治理挑战。三是,城市社会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希望通过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构建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实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同时,发挥社会工作在调解矛盾、安抚情绪、稳定人心方面的专业作用,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曾向红教授进行学术点评。曾院长对各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大家的发言理论联系实际、回应时代需求。他指出,北京大学在宏观区域治理、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具有深厚积累,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则紧密结合重庆超大城市治理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双方研究优势互补、高度契合,期待两院进一步聚焦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关键问题,为国家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两院学者代表交流发言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做总结发言,燕院长高度肯定了双方老师的学术发言和学术观点,双方在发言中也展现出研究的契合性和全面合作研究的空间。燕院长指出,西南政法大学根植成渝地区,学院教师深入相关实践,具有突出的城市治理问题意识;双方可以在学术研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入合作,包括联合举办高端学术论坛、联合组织地方领导干部城市治理高端培训项目,以及在常规著述成果之外,探索政策方案、模型、标准等更为多元的学术成果形态,以丰富形式将合作协议落到实处。此次合作不仅深化了两院的既有联系,更回应了国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城市治理研究学术高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总结发言

合影
背景延伸:
2025年3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一行访问北京大学,校党委书记何光彩、校长龚旗煌会见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并在英杰交流中心召开座谈会,双方签署了《重庆市人民政府 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是市校双方共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携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重庆正发挥国家战略叠加、超大城市规模、产业基础坚实、综合交通枢纽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纵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特别是正在加快全面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一体打造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运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这为重庆和北京大学深化超大城市治理方面的合作带来了巨大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双方将进一步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超大城市治理、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务实合作,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