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燕继荣教授在北京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责任同担  师生共进

——2025级北大新生开学典礼发言

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燕继荣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金秋时节,我们隆重举行开学典礼。作为教师代表,我为各位新同学送上最诚挚的祝贺!

  45年前,我入学北大,可能是当年最早到校的学生之一。从边疆内蒙古到首都北京,路途遥远,不可能骑马到校,只能乘长途汽车,再转火车。但我从来没坐过火车,交通信息又不了解。周围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到北京究竟需要几天时间。来北大上学,对第一次出远门的我来说,和去火星差不多。我用“大概估计差不多”的旅程安排,一路忐忑地来到北京。到北京站,没有见到北大新生接待站。后来才知道,我提前两天到校,学校迎新还没有开始。现在想起这个经历,感觉自己老土,土得不好意思。

  今天,看着大家报到,有家长陪护,有亲友接送,还能准时到校,真是感慨万分。我由此顺便提一个问题:在这个一切都被精确计算、精准规划的时代,你们打算怎么度过燕园生活?

  入学北大,等于签署了一份人才成长计划,意味着各位愿意接受北大的“规训”(Discipline)。我作为教师一方的代表,愿与作为另一方的同学们,分享一些认识,算作对2025级开学新同学的致意。

  关于大学的讨论很多,最核心的争论是,大学究竟应当坚守玄思冥想的“无用之学”,还是转向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是选择通识性的教育路径,还是术业专攻的培养模式?在公众视野里,高等学府往往呈现两种不同的形象:要么被视为悬浮于世的象牙塔,要么被当做即时产出的加工厂。

  大家看到,传统教育体系与创新人才需求的碰撞,正在重构教育生态。标准化的教育范式在工业时代培养了无数精密如齿轮的合格劳动者,却可能将一些天才式的人物视为“残次品”。今天,有的大学尝试为数千学生定制不同课表,实行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另有大学试验设置“未来教室”,让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产生奇特反应。这些变革说明,教育正从标准答案的生产线转向思维碰撞的实验室。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展现的大学风貌与时俱进,但它坚守“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人文传统,也扛起“科技强国”的科学使命,还深化“大医精诚”的心性修养,显示了今天高等教育追求“思想力量”“技术创新”“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作为百年学府,它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求平衡——既要守护人文精神的火种,又要打制未来之门的钥匙。这种价值理性和实用理性的统一,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最好的场域。

  北大历来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如果说,以往你所接受的主要是“社会化”和“知识化”的教育,那么,北大的训练支持你把“梦想”变成现实。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入学北大时的80年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是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如何实现“追赶式发展”几乎是各学科的核心任务。今天,世界正在经历大变革。你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所推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推进;国际力量对比也在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还在加剧,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面临新的选择,如何实现“创新式发展”成为我们的新议题。

  未来人才的真谛,或许取决于几大突破,比如,解码脑科学意识的形成机制,构建碳中和的负碳发展模式,重塑数字时代的人文秩序。那些将个人算法嵌入国家发展底层逻辑的探索者,终将成为定义新时代的源代码。站在2050倒计时起点,2025级北大学子要有宏图大志,要以国家发展需求标定个人成长目标,使之成为人生航程的“压舱石”。要以现代价值锚定方向,用未来格局定义人生结局,努力在各自的领域,重绘世界创新等高线——在我看来,这并非选择,而是天命。

  深厚的学科底蕴,卓越的创新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北大教育的追求。各位新同学,北大赋予你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那张毕业文凭,而是终身受用的创新训练。北大不承诺让你一帆风顺,但会给你一副望远镜和一把镐头,让你既能仰望星空构想未来,也能俯身挖掘脚下泥土发现宝藏。

  同学们,相对于你们的同龄人来说,能够入学北大的毕竟是少数;但我相信,少数可以变成主流:北大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训练和“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使命推动,能让你们成为一支引领未来的重要力量。

  最后,我要重申一下:育天下英才,乃师者之天职。诸位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证明自己是精于知识学习的拔尖人才,而未来,要成长为国家亟需的知识创新人才,还要成为具备卓越领导力的领军人才,仅仅依赖“信天游”式的自发成长恐怕难以实现。诸位将在北大经历和接受的,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深度锤炼,更是人才的全方位锻造——望诸位受得住锤炼,经得起考验!

  现在,让我们签下这份约定,担起彼此的责任,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阅读次数: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