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 学院概况
  • 招生教学
  • 学术研究
  • 学生发展
  • 政管院友
  • 图书馆
  • English
  • 专题栏目
  • 访问旧版
  • 院长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师资队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2001年12月成立,罗豪才教授任学院院长。学院以创建世界一流学府为目标: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力争成为我国政治学、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科生

  • 信息动态
  • 课程简介
  • 专业介绍
  • 保送研究生

研究生

  • 信息动态
  • 课程简介
  • 招生信息

MPA教育

  • MPA教育

高端培训

  • 高层教育中心
  • 研究动态
  • 研究成果
  • 研究项目
  • 研究获奖

2013年本院申请批准立项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省部级奖7项,其中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经统计,2013年学院教师承担的横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经费总数1052424元以上。2013年政府管理学院科研成果共146项:著作主编编著或教材研究成果共9部、论文类研究成果137篇。

  • 学工办公室
  • 组织架构
  • 通知公告
  • 学工风采
  • 学生活动
  • 创业平台


  • 基本情况
  • 院友风采
  • 院友活动
  • 服务院友
  • 联系我们


  • 图书馆概览
  • 通知公告
  • 馆藏检索
  • 教师文库
  • 馆藏学术期刊
  • 国际书刊资源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学术动态

最新动态

  • 五一、校庆假期安全提示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8...
  • 中美贸易战与双边关系走向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发...
  • 华盛顿大学Craig W. ...
  • 中国新时代,青年新征程 ——...
  • 中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
  • “社会学的政府行为研究”专题...
  • 2018年国际公共管理硕士项...
  • 政府管理学院第十八届学生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公共均衡与非均衡:基于“控制-反抗”逻辑的群体冲突新理论

主讲人:杨立华 研究员

评议人:句  华 教授

主持人:陆   军 教授

时  间:2018年3月23日 12:00-13:45

地  点:廖凯原楼207宁肯教室

报名网址请点击:公共均衡与非均衡:基于“控制-反抗”逻辑的群体冲突新理论(欢迎校内师生积极报名,前25名学院将提供午餐)

主讲人简介:



杨立华,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治理和持续性科学研究所所长。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法学和经济学双学士、管理学和政治学双硕士、公共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自1998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6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美能源生态和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公共和国家治理、环境治理和公共政策、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与制度设计。


评议人简介:



句  华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美国康奈尔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及发表论文多部(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治理与评估。


讲座简介:


群体冲突是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社会心理学等共同研究的中心课题,但既有的经典理论主要诞生在西方,不仅缺乏中国本土性,也未能提供理解和分析中国群体冲突的系统框架。在系统梳理经典群体冲突理论的基础上,并基于大量观察和亲身体验,本文提出了基于“控制-反抗逻辑”的“公共均衡与非均衡”新理论,阐述了群体冲突产生和解决的基本逻辑,为理解和解决中国群体冲突提供了新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案例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实证检验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新理论认为:(1)群体冲突是不同事件主体在旧公共均衡被打破的情况下寻求新公共均衡的过程;(2)公共相对利益满足感、公共维持或合作意愿、社会总约束力、公共可使用反抗力、公共反抗机会、社会总刺激六个核心变量共同决定了公共均衡值的大小和社会的和平或冲突状态;(3)当公共均衡值大于1社会整体和平或冲突基本解决,小于1社会出现冲突,等于1处于冲突边缘;(4)冲突事发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属性、抗争类型、主要矛盾或争议问题类型等事件特征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不同个体或群体特征对六个核心变量有不同影响(例如,中间和高收入阶层的两面性),需根据不同事件特征和个体或群体特征来预防和处置冲突;(5)建立一个可包容公共均衡调整的强弹性社会应是我国当前社会和国家治理转型所必须追求的目标。本文的探索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群体冲突理论的发展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3-20 11:10:53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晚清学部成立前后京师大学堂的定位与发展  下一条:国企改革趋势及干部人事管理
  • 学院概况

  • 院长致辞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学院师资

  • 本院教师
  • 兼职教师
  • 访问教师
  • 博士后
  • 系所设置

  • 政治学系
  • 行政管理学系
  • 公共政策系
  • 城市与区域管理系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
  • 研究生
  • MPA教育
  • 高层教育中心
  • 相关网站

  • 中国MPA指导委员会
  • 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
  •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 北京大学

Copyright © www.sg.pku.edu.cn, 2016.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 电话:86-10-62751641 传真:86-10-62756461 Email: sgpku@pku.edu.cn

京ICP备05065075号